正正的创意工坊
以手作温度刻写灵感轨迹,用文字棱角丈量思想边界
文章30浏览1106本站已运行7626

读后心得——重读《背影》:藏在褶皱里的父爱密码

读后心得——重读《背影》:藏在褶皱里的父爱密码 第1张

“他和我走到车上,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。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,心里很轻松似的。” 每次读到《背影》里这句,总想起父亲衣柜里那件洗得发白的藏青外套,肩头处被岁月磨出细密的褶皱,像极了朱自清笔下那个穿过铁道的臃肿背影。
朱自清用白描勾勒的买橘场景,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,却像一把生锈的钥匙,轻易打开了无数人记忆深处的情感暗箱。父亲笨拙地攀越月台,棉袍后襟被风吹得鼓胀,这个略显狼狈的姿态,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父爱情景。它撕开了传统父子关系中矜持的面纱,让我们看见那些被沉默包裹的深情 —— 原来父爱从不曾缺席,只是习惯了用笨拙的方式表达。
当 “我” 望着父亲的背影流泪时,真正触动内心的不仅是眼前的画面,更是突然意识到:原来那个曾经如山般巍峨的身影,也会在岁月里佝偻。就像我们总在某个瞬间惊觉,父亲鬓角的白发早已不是几根银丝,而是一片悄然蔓延的霜雪。这种认知带来的刺痛,远比离别本身更令人心碎,因为它提醒着我们:有些爱,正在不可逆地流逝。
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我们习惯用转账代替陪伴,用表情包表达情感,却忘了最真挚的爱往往藏在细微之处。就像朱自清笔下父亲反复叮嘱茶房、再三确认行李的琐碎,那些被我们嫌 “啰嗦” 的日常,恰恰是爱意最朴素的载体。如今再读《背影》,忽然懂得:所谓父爱,就是把所有的牵挂都缝进生活的褶皱里,等岁月将它们熨平,才显露出温柔的纹路。
合上书页,窗外暮色渐浓。想起去年冬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车站,在安检口他突然从口袋里掏出温热的烤红薯,说 “路上吃别饿着”。那个瞬间,我仿佛看见朱自清笔下的月台在眼前重叠,原来跨越百年,父爱的模样从未改变。或许我们都该停下匆忙的脚步,多回头看看,因为有些背影,一旦错过,就是永远。
admin
上一篇:
下一篇:

相关推荐

你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.

隐藏边栏